“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尤其以供人类饮用的泉水、井水等最为重要,其次是河水、渠水、江水以及雪融水等。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中,了解古人眼中的地下水。
凿井而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关于水井的古诗,最有名的莫过于先秦的《击壤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尧时代劳动人民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的太平生活。
苏州拙政园内的古井
人类要想生存,首先得解决吃喝问题。吃的问题,耕田即可解决;那喝的问题,却不是随便找个河或水池即可,古人还是大费了一番周章的。
水井,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水源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人懂得开凿的。在水井发明之前,人类逐水而居,生活在有地表水或泉水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水对定居地的限制,从河湖岸边走向了内陆,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是文明的一大标志,也是人类定居生活的标志之一,为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争得了一块自由的空间。
青岛啤酒厂建厂初期用于酿造用水的老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早在6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开凿和建造水井。有了水井,标志着人类懂得饮用清洁水源的重要性,以及卫生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地下水赋存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和认识,人地关系有了质的跃进。但在井水的来源问题上,古人的认识似乎还不到位。“水从井底通沧海,山在窗中倚远天。”唐代诗人黄滔在《故山》中认为井水通沧海,其实作为淡水供饮用的井水与苦咸的海水并不相通。
河姆渡遗址公园内的古井
修渠而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绕圃琅玕抽翠竹,平流瑟瑟走清渠。”渠,本义是人工开凿的水道。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多是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广种薄收,产量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进行农业灌溉,提升农田单产量,古人学会了开渠引水灌溉技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公元前246年秦国郑国渠的开凿。
郑国渠全长150多千米,引泾河水东注洛阳,灌溉关中平原733平方千米,使大片土地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麦子终于取代谷子成了秦国的主要农作物,使秦国的国力大增。
郑国渠
战国初期,魏国的西门豹在邺地开凿引漳十二渠,引漳河水浇灌邺地,灌区60余平方千米。漳河水中含有大量细粒泥沙,引水灌溉能够落淤肥田,改善灌区以往的盐碱土质,使魏国以前的荒芜之地一跃成为“膏腴”,农作物产量较之前提高了8倍,魏国一跃成为北方强国。
临泉而居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泉,作为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和天然露头,是天然的矿泉水水源地。在凿井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临泉而居,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在我国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和居住区,一般都有名泉分布,如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杭州的虎跑泉,以及被明、清两代作为宫廷用水水源的北京西郊玉泉山的玉泉等。甚至还有直接以泉命名的城市,如山西阳泉市,古称“漾泉”,因泉水喷涌而得名。
趵突泉
在地质上,泉是指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在地貌上,泉多出现于山区与丘陵的沟谷和坡角、山前地带、河流两岸、洪积扇的边缘和断层带附近,而在平原区很少出现。
泉往往是河流的源头,或者河流沿途有重要的泉汇入,如汾河的源头是雷鸣寺泉,晋祠的难老泉则是晋水的源头,漳河的巨大流量则很大程度来自中途汇入的辛安泉。
“今朝更有欣然处,引得清泉灌晚蔬。”我国北方的泉水除了供人类饮用,还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和工农业用水。如位于绵河谷地、我国北方最大的岩溶裂隙泉——娘子关泉,就是阳泉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山西晋祠著名的晋祠大米,即用晋祠泉水灌溉而成,已有1 400多年的栽培历史。范仲淹就曾写下“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的名句,欧阳修的“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也盛赞晋水之美、稻米之佳。而位于山西中南部的广胜寺内的霍泉,自贞观年间就开始发挥灌溉功能,至今仍是著名的人文景点和灌溉水源,在2023年更是入选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时也成为我国首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
由多条泉水汇聚形成的娘子关瀑布
(作者:刘汉斌)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