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贯通南北,联通东西,是国家发展的血脉。近年来,我国以空前力度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幅幅现代化交通强国的壮丽图景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截至202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达4.8万公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作为高速铁路全球领导者的优势。2023年正式通车的福厦高铁,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全程采用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技术,架起一条“从城到海”的科技之路,也成为人们“坐着高铁看大海”的真实写照。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复兴号”与CR450原型高速列车的技术正在快速推进,后者测试时速已达400 km/h以上,预示着中国高铁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天空之上,C919大型客机在2023年完成商业首航,正式进入中国东航航线,标志着我国在大型干线客机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作为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干线客机,C919的成功首飞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重大历史突破,也为“交通强国”注入更广阔的空中维度。与此同时,支线客机ARJ21在高原、海岛等复杂场景中展现出良好适应性,“空中公交”的概念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5]。伴随着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一批现代化航空枢纽的投运,中国的空中丝路愈发纵横交错、通达全球。
向海而兴,港口自动化的脚步同样稳健。2023年12月2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正式投产运营。投产运营后,将提升码头堆存能力26%,提升综合服务效率6%。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以科技力量赋能,借助“智慧大脑”掀起新一轮“码头革命”。绿色港口建设同步推进,新一代岸电系统与新能源设备大规模落地,有效降低碳排放,为我国“双碳”目标贡献出交通方案。
在陆地之上,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传统公路系统。全国范围内数十条智慧高速建成试点,其中京雄高速、杭绍甬智慧高速等率先实现“车路协同+北斗导航”一体化应用。2025年,交通运输部授予“交信北斗系统”创新应用示范单位称号,标志我国自主导航系统在交通领域进入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通过车联网、感知边缘系统与云控平台,交通事故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路网运行效率显著提升,民众出行变得更加高效、安全。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雪域高原上的奋斗身影。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正穿越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地质断裂带,工程难度前所未有。建设者们应用自主研制的超长隧道掘进设备与智能爆破系统,有效克服高原缺氧、地质活动频繁等重重挑战。这项工程,不仅是“世界级难题”的中国答卷,更是“交通强国”精神的生动注脚。
如今,低空经济、智能驾驶、超级环管道等新兴技术正在快速推进,未来交通的形态将更加立体、多元与智能。中国交通正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扩张,转向服务品质与系统智能的深度跃升。它不仅通达山海、连通城乡,更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成为国家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支撑。
交通强国不仅是一项战略,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这是一条通往复兴的路,一条科技领航、绿色发展、人民为本的路。从四通八达的钢铁动脉,到通达寰宇的空港枢纽,从奔涌向前的智慧港湾,到走向未来的数字高速,中国正以雄健之姿奔跑在交通强国的伟大征程上。
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 周杨凡
审核: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级工程师 史慧洋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