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全景!我国研制最新一代介观显微镜

2025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团队自主研发出的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科普中国采访到了该团队中的卢志博士,以下为采访实录:

1. 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介观显微镜吗?

我们这个显微镜叫介观显微镜。首先就要说到什么是“介观”。“介观”其实是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尺度。

实际上,我们团队在调研显微成像相关历史的时候,发现显微成像技术基本上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个是在微观方向上追求看得更精细,比如从看到细胞,到看清细胞器,再到看清细胞器内部的蛋白、分子等,越看越细;另一个维度则是向宏观方向拓展,希望显微镜看到的视野更大。有多大呢?比如最早可能只能看到一个细胞,后来可以看到几十个、上百个细胞,现在借助一些医学技术,甚至能看到整个器官组织,乃至整个个体。但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看得更广的同时,往往会损失掉一些信息。比如,当我们看到整个动物器官时,就看不到其中的单个细胞了。

因此我们发现,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空白地带,我们把这个空白定义为“介观”。我们研发介观显微镜,就是希望搭建一座沟通微观与宏观的桥梁。

举个例子,我们想知道一只小鼠在吃饭时,它脑子里在想什么。这需要我们既能观察小鼠的整个大脑,又能看清大脑内每一个神经元是如何活动和发挥功能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一台既能观察小鼠整个大脑皮层所有信息,又能看清其中单个神经元动态变化的显微镜。这正是介观显微镜的目标。

2. 介观显微镜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观测这个尺度的?

对,我们其实是采用交叉学科的方式来实现的。

传统上,显微镜主要属于光学工程领域。单纯依靠光学技术,确实会陷入一个瓶颈:要么看得视野大但分辨率低(看不清细节),要么分辨率高(看得清)但视野小。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关键就在于交叉学科。在光学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融入了21世纪快速发展的算力和算法,特别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光学成像深度融合。因此,我们现在做出来的显微镜是“智能显微镜”,它集成了多种人工智能增强技术,得以同时实现大视野和高分辨率的目标。

当然,如果仅用纯光学的方法,理论上也能制造出类似功能的仪器,但这需要大量非常精密的大口径镜片。而光学透镜的尺寸一旦变大,其加工成本就会变得极其昂贵。例如,加工一个直径100毫米的弯月形透镜,成本可能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对于生命科学家来说通常是难以承受的,他们很难获得如此巨额的资金支持。

因此,我们的技术路线是:使用加工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大尺寸镜片,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矫正光学像差,最终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

3. 介观显微镜能为药物研发带来怎样的帮助?

我认为我们的显微镜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做药物的活体验证。

众所周知,开发一款新药的周期非常长。其中非常关键且耗时漫长的一步,是在药物研制出来后,需要在小动物身上进行验证:比如先诱导动物患上目标疾病(造模),再测试药物是否有效。传统方法通常需要大量实验动物(比如同时使用1000只小鼠或狗),让它们患病,再用药物治疗,最后统计治愈率。这种方式耗时极长,基本需要12-18个月。

现在,借助介观显微镜,我们可以直接在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级别的变化,从而更早期地判断疾病反应规律。我们可能只需拍摄几天的影像数据,就能完成过去需要12-18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这就能大幅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我们目前正在研究一些药物,比如治疗脑中风的药物,探索其在活体内的成像机制。同时,我们也进行肝脏炎症、脾脏炎症等方面的探索。大家知道,很多药物(除了专门的护肝药)说明书上都标注了“可能对肝脏造成炎症损害”的副作用。我们利用这台仪器,可以观察肝脏炎症过程中具体是哪些细胞在起关键作用,并探索能否通过其他干预方式,抑制药物引发的肝脏炎症影响。这样,未来的药物就可能不再具有肝毒性,避免对肝脏造成损害。

这其实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如何采集数据)和处理(如何分析数据)两个维度。

4. 现在的介观成像技术发展得如何,使用成本高吗?

是的,国际上确实也有不少团队在向介观活体成像这个方向努力,各家的技术方案有所不同。

有些科学家采用纯光学手段制造传统透镜来实现,其成本可能非常昂贵。虽然也能做出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但这些技术在真正推广应用时会遇到困难——并非每个生物实验室都负担得起搭建如此昂贵科学仪器的成本。这样的技术就很难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开发的技术必须能让科研人员真正用得起、用得上,并能利用它去揭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发现。这对我们而言,技术才更有价值。

举例来说,制造一个兼具超高分辨率和超大视野的传统光学镜头,成本基本在千万元级别。而且它还涉及良品率的问题,比如投产5个,可能只有1个能达到最终标准,因此单个镜头的实际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而我们目前的技术路线,是采用相对普通的加工工艺。我们加工的镜头成本大约不到10万元,就能实现介观活体成像所需的物镜功能。这样,就将经济成本降低了近百倍。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受访人:卢志

审核:李金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

2025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团队自主研发出的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