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 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
审稿:孙育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 主任医师
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正常人脉压为30~40 mmHg。当脉压>60 mmHg即可认定为脉压增大。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脉压增大的原因
1.生理性 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逐渐出现硬化。心脏收缩时,硬化的主动脉不能适度扩张,使收缩压急剧升高;心脏舒张时,由于主动脉回缩能力减弱,不能充分推送血液“前进”,因而舒张压降低或不变。因此,脉压增大主要见于老年高血压人群。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较多。②长期运动:例如,运动员长期高负荷的运动会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左心室泵血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同时,长期运动会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相对降低,导致脉压增大。③妊娠:妊娠中晚期,母亲的循环负荷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脉压也随之增大。
2.病理性 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脏舒张期主动脉内部血液反流回左心室,舒张压降低。心脏收缩期需要泵出更多血液以补偿反流,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率加快,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相对偏低和脉压增大。③严重贫血:贫血时血液中血红蛋白减少,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代偿这种缺氧状态,心脏通过增强收缩力提高每搏输出量,从而使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同时,贫血时由于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流动更顺畅,舒张压下降,因此脉压增大。
若患者脉压明显增大,建议先前往医院完善各项检查,以排除病理性原因。心脏超声检查可用于鉴别心脏瓣膜病变;甲状腺超声检查可明确有无甲亢;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
二、脉压增大的危害
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约有267万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收缩压,心血管疾病相关早死损失寿命年中,有4816万人年归因于高收缩压。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显示,2021年在心血管疾病的前27个危险因素中,高收缩压(54.5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8.83%)、环境颗粒物污染(15.29%)、吸烟(12.39%)和高空腹血糖(11.75%)是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贡献因素。其中,高收缩压居于首位。
脉压过大,特别是超过70 mmHg时,可刺激主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导致血压不稳定,长此以往,易损害血管内皮,产生斑块,从而引发心、脑、肾及大血管的危害,导致脑卒中、主动脉夹层破裂、心绞痛及周围血管病等并发症,因此,关注脉压增大带来的风险非常重要。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脉压增大如何选择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此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为新的一类常用降压药。
老年高血压患者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β受体的灵敏度下降,同时血浆肾素活性偏低,高血压多为低肾素性高血压。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均为一线降压药,不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还可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因此,脉压增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或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治疗能使患者获益更多。
以氨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不仅具有强效降压、改善血压变异性,以及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是5大类降压药中唯一无绝对禁忌证的降压药,它对血脂、血糖代谢无不良影响,绝大多数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也是目前我国处方量最多的降压药物。
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的达标率,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事实证明利尿剂几乎可以增强所有降压药的降压效果。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及效益比具有廉价、有效的优势,尤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合并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者,则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沙坦类)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者,则建议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等)。
此外,近年来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的作用外,对血压也有改善作用。因此,脉压过大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适当使用他汀类调脂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缩小脉压。
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如何治疗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年龄≥65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为老年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近60%,7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90%。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临床表现复杂、血压波动大、靶器官并发症多、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和清晨高血压等特点。降压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老年人的衰弱状态,又要考虑靶器官的受损程度。
结合2024年中国高血压相关指南及共识,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方案推荐如下:①若收缩压<150 mmHg,舒张压<60 mmHg,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可暂不用药,继续密切观察。②若收缩压≥150 mmHg,舒张压<60 mmHg,可依据患者情况单药或联合治疗,从小剂量起始,并密切观察。对于舒张压<60 mmHg的高危和非高危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的低限设定在120 mmHg以上。③若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在60~90 mmHg,可单药起始治疗;若收缩压≥160 mmHg或高危患者可联合用药。舒张压建议尽可能不低于50 mmHg。用药中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
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如同走钢丝——既要对抗收缩压升高带来的脑卒中风险,又要守护舒张压维持器官供血。这需要医患共同精细调控:定期家庭血压监测(建议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记录用药反应、及时沟通不适症状。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希望让老年患者在安全降压中延展有质量的生命时光。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