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胆囊结石患者都会有不少疑问,平常没觉得有啥不舒服,一体检,不好!B超显示:胆囊结石!真是搞不明白了,自己咋就胆囊结石了呢?我是啥时候被胆囊结石盯上的?胆囊结石是个啥东东?如何提醒身边的人,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
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身体里的这个“不速之客”吧。
胆囊结石也称胆石病,是胆囊内有坚硬的物质形成,像石头一样。胆囊位于肚子右侧,邻近肝脏。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小仓库”,负责浓缩和释放胆汁,帮助消化油腻食物。当胆汁成分失衡时,胆固醇或胆色素可能凝结成“小石头”,也就是胆囊结石。
症状对号入座
安静型:体检才发现的“隐形石头”(占60%)。
暴躁型:右上腹剧烈疼痛(像被电钻戳!),放射到后背,疼到直冒冷汗!
胆囊结石容易盯上哪些人?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那么哪些人、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囊结石?
女性
胆结石患者中女性约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主要是因为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年龄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儿童期少见,40~6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是低年龄段的4倍。
体质肥胖者
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肥胖者,胆囊结石发病率高出正常人5倍。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易形成结石。
不吃早餐
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某些疾病
患肝硬化、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容易得胆囊结石。
细菌感染
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也可以说,胆囊炎症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凡是胆囊感染性炎症病变,不经治疗,或者久治不愈,都会有形成结石的可能。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及降血脂药物等)、有心理压抑或近亲中有得过胆囊结石的人也容易患胆囊结石。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肥胖导致胆囊结石更易发生,所以要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保持正常体重。可以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改善胆固醇代谢,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有规律的进食
有规律的进食是预防胆囊结石最好的方法。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入肠道内,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
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摄入量应按正常需要或稍稍偏低,每日50~70克为宜,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
定期体检
每年做一次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胆囊结石或将要形成胆囊结石的状态:如胆固醇结晶、胆汁淤积,提醒自己该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了。
温馨提示:如果出现胆囊结石,一定要根据情况治疗,不可盲目相信“隔壁邻居”的经验,请选择肝胆外科医生进行专业咨询!
胆囊疼了怎么办?——家庭急救指南
紧急处理3步法:
1. 马上停嘴:任何食物都别吃,减少胆汁分泌!
2. 热敷止痛:40℃热水袋敷右上腹(别烫伤!)。
3. 侧卧蜷缩:膝盖靠近胸口,缓解肌肉痉挛。
必须就医的情况:
1. 疼痛超过6小时不退!
2. 眼白变黄、高烧39℃以上!
3. 肚子硬得像木板,一碰就痛!
提示:
别信“喝油排石”“跳楼梯排石”,可能卡住胆管真的要命!
手术后如何“无胆生活”?胆囊切除必看贴士 :
术后3天关键期
1. 饮食:米汤→稀粥→烂面条,别碰牛奶豆浆(易胀气!)。
2. 活动:24小时后慢慢下床走,防肠粘连。
3. 伤口:贴防水敷贴,洗澡用擦身代替!
长期适应
消化问题:腹泻?试试低脂饮食+益生菌(酸奶选无糖的!)。
饮食禁忌:术后3个月别碰麻辣火锅、肥肉!
预防结石,从今天开始!5招打造“防石体质”
1. 早餐必吃:哪怕一片面包+一杯温水!
2. 控体重:BMI控制在18.5-24,每周减重≤1kg!
3. 定期体检:每年一次B超,尤其40岁后!
4. 管理慢性病: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要定期查胆!
5. 心态要好:压力大→胆汁淤积,试试冥想或泡脚放松!
重要提醒!这些谣言别信!
1. “结石小不用管”→可能掉进胆管引发胰腺炎!
2. “喝苹果汁溶石”→没用!还可能胃酸过多!
3. “切胆后活不久”→胆囊只是助手,肝会接替工作!
胆囊健康口诀
早饭不能少,油腻要跑掉,喝水勤如宝,运动刚刚好,体检年年到!胆囊保护好,“干饭”没烦恼!
作者:
史伟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主管护师
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主管护师
审核:刘承利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