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强院士,一路走好!

◎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那个不修边幅、对事业执著的老人走了。

1月19日,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85岁的不平凡人生。

图片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潘自强有着湖南人骨子里的执拗。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坚持和执着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不管是多数,还是少数,只要他认为对的,他总是坚持着。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合潮流,不识时务”的执拗成就了他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总能站在辐射防护的最前沿。

要敢于发声、敢于沟通

在很多人或者说相当一部分人眼中,辐射防护这门学科并不起眼,但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社会公众,都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十分关心。

生前,潘自强曾在不同场合强调,发展核电,核安全是重要的前提,要尊重和重视安全,对问题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要解决核电上与不上的问题,就要让公众了解核电、核与辐射安全。公众科普沟通工作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问题并不一定很具体,但也要有针对性地发声,取得不同层面的人士对核电发展的理解和支持。除了做好不同意见人士的说服、解释工作之外,还要敢于发声、敢于沟通。

报考大学专业时,潘自强想选择地质学,这源于电影对地质勘探的描画:既可以找到那么多资源,又可以到各地旅游。但老师还是指导他填报了武汉大学物理系专业。读到大三时,他有幸被学校推介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去读书。

对潘自强来说,这是人生中一个很大的转变。从心里来说,他很不情愿去做这样一项工作,转到当时被人视为边缘的学科。

好在他很快将这种不情愿的心态转变过来。生前他曾这样说,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这门学科知识很浅,只是因为对其不够了解。只有通过了解,发现学科里的真正学问,才会慢慢地产生研究的兴趣。事实上,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去发现。

在共事过50年的同事白光眼中,潘自强工作起来是刻苦的,甚至是忘我的。做辐射环境调查要跑遍郊区的山脚土路,上世纪80年代初该课题仅有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潘自强小组三人扛上长杆辐射测量仪,冬战严寒,夏战酷暑。看过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的同事戏谑地说:“潘自强敢死队又出发了。”在一次乘火车外出开会途中,为比较水泥路面和田野的辐射水平,中途下车测量。为了求真数据,反复测量,结果集体误车了,只能赶下班火车追赶遗忘在前列火车上的物品。2008年,已年过古稀的潘自强到阿根廷参加一场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RPA)会议,辗转五天路途,为的是把中国辐射防护的声音传达到国际舞台。

问题不解决不罢休

1984年,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兼技术合作司司长刘华有幸成为潘自强的第二个学生。刘华记得,虽然那时潘自强已经是原核工业部安防局副局长,但还是细心为刘华确定研究方向、选定课程、指定阅读和参考书目,并且经常检查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经常与他讨论关于论文的相关问题。

图片

赵卫华 李忠明 摄

作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顶级专家,潘自强长期担任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来自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

潘自强积极参加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会议,在涉及核与辐射安全的政策咨询和项目审批技术咨询过程中,始终坚持核安全和环境安全至上,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表现出了科学家尊重科学、刚正不阿的优良品质。

刘华记得,在2008年讨论制定改进型核电站安全审评原则过程中,潘先生坚持要把辐射防护最优化、放射性废物减量化写入审评原则,并且要有具体要求。当时在讨论中,有些核能领域的专家希望简化这部分内容,但潘先生据理力争,坚持不仅要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落实这些要求。最终专家委员会采纳了他的意见。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潘先生对早期核设施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的退役治理环评审批、低中放废物处置场的安全分析报告及环评审批提供了大量咨询意见,并多次参与全国核基地与核设施辐射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的咨询审议,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针对内陆核电厂址的特点,他建议在核电厂的设计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考虑液体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建议加强事故下放射性废液排放源项及防范措施的研究。

在各类专家会议上,潘自强对存在的核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和隐患从不放过,并且会一直盯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满意绝不罢休。

定海神针

潘自强对核与辐射安全法规建设非常重视。从2000年到2003年,他多次参加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为该法律的出台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和全国人大法工委征求意见的活动中,他以一个科学家对法律的理解,不站在任何政府部门或单位的利益上,客观公正地对法律适用范围、法律要求、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责任落实、监管责任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理顺部门监管职责,实行统一监督管理。这个意见为后来国家理顺放射源安全监管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为回答社会关注,确保我国核设施安全,我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按照国务院决定,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3月至5月,组织开展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对我国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福岛核事故对我国的影响,安定民心起到了重大作用。随后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全国核设施开展核安全大检查,组织编制核安全规划。潘自强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指导核事故应急工作,多次与环境保护部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加班加点,对辐射环境监测和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研判。

参与其中的人说,有潘先生在场,心里就有底,他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后来,潘自强又和王大中、叶奇蓁等几十位专家一起,参加了核安全大检查和核安全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们认真审议、修改检查方案和核安全规划,南至中越边境的防城港,北至辽东的红沿河,对厂址条件、工程措施、运行管理、应急准备等各类安全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全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规划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经国务院3次召开常务会议审定,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最终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终审:何屹

来源: 科技日报

图文简介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合潮流,不识时务”的执拗成就了他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总能站在辐射防护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