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协发〔2022〕116号
各地州市科协,自治区各学会(协会、研究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现就开展今冬明春“科技之冬”活动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坚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聚集科技工作者力量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提升我区公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二、时间安排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底。
三、主要内容
1.组织动员基层科技工作者引领大学习、大宣讲活动。把“科技之冬”活动作为向各族群众宣传解读会议精神、共谋发展良策的契机,以科学大讲堂、科普讲师团宣讲等形式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线上线下大学习、大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强大精神力量。
2.实施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作用,围绕农林、畜牧等涉农领域相关技术问题,依托农牧民夜校等载体开展技能培训。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意识和能力。顺应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趋势,开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农村电商普及培训,帮助农牧民掌握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了解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和电商化方法。结合“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趋势,开展新兴产业培训,推动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农业、乡村旅游业,支持乡村共享经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农技协组织和“科技小院”作用,重点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注重发掘手机“新农具”科普效用,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提高农村妇女职业技能,普及身心健康、应急避险等知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3.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动员激励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选派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下乡服务,投入乡村文明建设。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要结合“百会万人下基层”活动,组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加强乡村科技、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培养,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选派具有相应素质、专业要求的科技、文化工作者和专家组下乡服务指导。
4.广泛开展基层科普活动。开展农村优秀科普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开发创作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科普动漫、挂图、“口袋书”,丰富农村科普内容供给。坚持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落在平时、融入经常,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进基层系列科普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持续深化科普资源助力“双减”,依托乡村科普馆、科普大篷车等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重点围绕数字应用适老化改造,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开展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智能技术、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开展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化肥农药减量施用、种养循环一体等清洁生产技术知识普及和应用培训,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知识,提高农牧民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意识。开展乡村生态修复与保护培训,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要求,普及土地、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知识,突出提升农牧民造林绿化、水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知识和意识。
5.加强科普“去极端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党群服务中心(站点)、乡村科普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文明实践、主题党日、科普报告和科技培训等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牧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运用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立足乡村文明,从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增强文化自信。开展乡村科技文化人才培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参与意愿强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讲好科学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公众科学认知能力,提升抵制和反对极端化的自觉。
6.大力开展应急科普。组织医疗卫生等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全面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推动疫情防控科普服务直达基层一线。围绕健康新疆建设开展乡村健康服务,普及慢性病、地方病、传染病等防治知识,普及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组织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开展送医送药活动,为群众提供义诊等医疗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农牧民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和能力培训,切实加强冬春自然灾害、火灾等防范应对宣传培训,通过普及相关知识、组织演练等方式帮助农牧民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助力乡村提升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7.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基层系列活动。各地要以“科技之冬”活动为契机推动科普大篷车真正“跑起来”,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轻骑兵”和“流动科技馆”的作用,整合各类科普资源,组织基层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志愿者依托科普大篷车深入乡村、社区、农村、牧区开展送科普、送知识、送服务活动,向农牧民普及农牧业生产、低碳环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等知识,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和大政方针,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理性,有效促进科普触角向基层延伸,激发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统筹协调。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研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科技之冬”活动方案,加强部门间特别是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员单位间的协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统筹多方力量投入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等群众性活动,切实推动科普资源下沉、人才下沉、服务下沉,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形成服务农牧民科学素质、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联动协作合力。要整合、动员农技协、老科协、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力量投入到冬季培训和科普宣传中,形成更加广泛的工作合力。
2.丰富活动形式和载体。要开发适宜于“科技之冬”活动的各类科普资源,保障宣传、培训等活动需要。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专业团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等优势,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车、乡村大喇叭、科普中国e站等载体,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科技小院、农业大中专院校、村级文化大舞台、农牧民夜校等平台,面向农牧民开展线上线下科技教育培训。
3.善于总结创新。2022年,伊犁州科协、塔城地区科协、巴州科协等单位“科技之冬”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吐鲁番市科协的“科技之冬”大学习、大宣讲活动,特克斯县种子站的种子品种、设施农业、林果业实用技术培训,乌苏市科协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培训,阿克苏市科协的林果业技术技能培训,和田地区科协的冬季大培训大宣讲等活动项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效显著。各单位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创新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好思路、好做法,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科技之冬”活动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成效。
4.申报“科技之冬”培训项目。各地州市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可围绕“科技之冬”活动七个方面主要内容,与“百会万人下基层”、科学大讲堂、乡村振兴产业顾问团等开展的培训工作相结合,申报自治区科协“科技之冬”培训项目,并依据计划培训人数及师资、课时、场次等确定培训项目费用,原则上每个项目经费不超过2万元。项目申报单位要按要求组建好培训团队,谋划好培训内容,制定好培训计划,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自治区科协综合评定后择优遴选40个左右项目予以支持。
请于2022年12月15日前报送“科技之冬”培训项目申报书,逾期不予受理;于2023年4月6日前报送“科技之冬”活动总结、典型经验材料、“科技之冬”活动统计表及图片、视频资料。
联系人:哈斯铁尔·哈布丁
联系电话:0991-6386027 15809917227
电子邮箱:xjkxkpb@126.com
附件:1.2023年“科技之冬”培训项目申报书
2.2023年“科技之冬”活动情况统计表
自治区科协
2022年12月8日